墨坛库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一百六十六章 昭穆贯鱼

第一百六十六章 昭穆贯鱼


  (本章略微枯燥,昭穆贯鱼在中间部分)

  西夏王陵,通常由:内城、月城(月牙城)、外城,三部分组成。

  内城有:陵台、钟虞、墓道、献殿;

  月牙城相当于哑巴院。

  外城包括:碑亭、阙台、以及四周的角台。

  奇葩的是,

  1、明清两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椁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耸的封土下方;

  而西夏陵的陵台,却不是位于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于墓室以北10米处,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

  2、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设置在献殿内部,这也是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

  3、隐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营造时最为隐秘的工作之一,明代万历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设置在宝城的侧面,令人难以察觉,20世纪50年代发掘时曾让考古人员苦思冥想,大费周折。而西夏的皇帝们似乎并不担心这一点,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设置在献殿以外,西夏帝陵的献殿至陵台之间有一条突起于地面之上的鱼脊梁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

  “这就很扯”

  系统吐槽。

  接下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西夏皇陵,

  “首先,选址”

  宋夏,受五音姓利之说的影响严重,普遍认为帝陵应:山高水来、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后有走马岗、前有饮马塘、岗埠形势、小顿大起、延连百里不断者。

  西夏王陵,背山面水,西北有贺兰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为其障蔽。

  其次,整体布局。

  明·《宁夏志》卷二十三记载:“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传以为西夏僭窃时,所谓为裕陵、嘉陵者。其制度、规模,仿巩县宋陵而作”。

  学术界形成了两种关于西夏陵区  9  座帝陵排列格局的假说。

  一种观点根据唐、宋时期流行的“角姓贯鱼葬法”和  “左昭右穆”宗庙牌位制度。

  另一种观点认为,分两组建制:一组陵为“平原起冢”,另一组为“依山起冢”。

  贯鱼之次:亦作'贯鱼之序'。

  意思为:像成串的鱼一样,先后有次序。

  角姓贯鱼葬法,即五音中角姓[贯鱼葬],家族中每个人的墓穴排位,与五音姓利有关。

  系统挟持曹七七以令水友,直接甩了一张表。

  “五音姓利阴宅布局为多为长方形,平面布局平均分作七份,分别用: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和乾坤艮巽四卦来表示这一周二十四个方位。

  墓园之内总共划分为四十九个穴位,其中只有甲、丙、庚、壬四个方位可以安葬,如有不足,乙、丁、辛、癸四个方位可以补充。”

  同时又汲取了昭穆制度:

  五音姓利墓地取穴之法称作昭穆贯鱼葬,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

  因而,五音选墓穴之法,又被成为[昭穆贯鱼葬]

  在宋朝,其宗庙中的昭穆排列次序时而以兄弟相继为君昭穆异位,时而又昭穆同位,游移不定。

  宫羽,墓穴朝向:坐东北向西南;

  墓穴尊卑:甲庚壬癸辛丙。

  昭穆葬:丁,南偏西。

  贯鱼葬:庚,西偏南。

  商,墓穴朝向:坐西北朝东南。

  墓穴尊卑:壬丙更辛丁甲。

  昭穆葬:乙,东偏南。

  贯鱼葬:丙,南偏东。

  角,墓穴朝向:坐东南向西北。

  墓穴尊卑:丙壬甲乙癸庚。

  昭穆葬:辛,西偏北。

  贯鱼葬:壬,北偏西。

  徵,墓穴朝向:坐西南向东北

  墓碑尊卑:庚甲丙丁乙壬。

  昭穆葬:癸,北偏东。

  贯鱼葬:甲,东偏北。

  (以上仅供参考,大家看看就好,切勿当真)

  这些西夏王陵的外郭形制虽然有开口式、封闭式和无外郭式三种,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大体相同,分为角台、阙台、月城、陵城四部分。

  月城和陵城,两城相接,平面呈“凸”字形状,月城至陵城南门之间,设有神道,两侧各有两排石像生。

  据发掘出的一座王陵和三座陪葬墓来看,王陵的地宫前有一个长约50米的斜坡墓道,地宫为一个前狭后阔的方形墓室,两侧各有耳室一个。

  墓室用土坯壁,前壁刷石灰,上画武士像。墓门呈拱形,室内以方砖铺地。

  “除此之外,西夏王陵还有陪葬墓”

  系统换了一个视角,出现密集的坟头:

  “截至2014年,考古人员在西夏王陵共发现254座陪葬墓。”

  按陵区地貌和陵墓遗存格局将50平方公里陵区自南向北分为4区:

  1区以一、二号陵园为中心,有62座陪葬墓;

  2区以三、四号陵园为中心,有65座陪葬墓;

  3区以五、六号陵园为中心,有108座陪葬墓;

  4区以七、八、九号陵园为中心,附近残存18座陪葬墓。

  254座陪葬墓可分为夯土冢、土家冢、积石冢三种:

  有的用黄土、碎石夯筑,呈圆锥或圆台形;有的用自然沙土、砾石堆积,呈土丘状;有的在沙土、砾石的土丘上码放石块。

  据宁夏博物馆调查,陪葬墓分布方式多种多样。

  有一域双墓丛葬式、一域多墓丛葬式(包括一域三墓、一域四墓等)、联域并穴丛葬式等。陪葬墓主人一般为爵高位重的皇亲国戚或贵族官僚。每座帝陵的陪葬墓多寡不等。

  在西夏陵区内,除了个别较大之外,绝大多数陪葬墓规模都比帝陵小得多。

  在形制上,陪葬墓没有帝陵所必有的阙台、角台、献殿等个体建筑,在墓冢的形状、城垣的颜色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都有明显的差距。

  “至于出土的物品”

  系统直接给上图,一头牛跃然出现。

  重点的就是这个,

  在第177号陪葬墓的墓室中,出土有鎏金铜牛、就是屏幕上这一件,还有铁狗等金属制品,还有石马等石雕。

  在第78号陪葬墓中,出土有石狗等石雕。在第182号陪葬墓中,发现开元通宝、样符通宝、天圣元宝、皇宋通宝、熙宁通宝等钱币。

  墓室内还发现绿釉罐和白瓷碗残片,残碎铜片、铜块,残断银丝、银帽铁钉等。

  “西夏人跟大宋穿着有区别吗?”

  忽然有水友好奇问道。

  “不太一样”

  系统直接展示了几幅图:

  “这是,莫高窟第409窟中《西夏译经图》、《官员和侍从》、《佛教祖师与帝王》、《梁皇宝忏图》、《梁王宝忏图》图,可见颇有异域风情”

  系统道:

  西夏服饰制度

  早期党项保留‘游牧民族“衣皮毛”的固有特牲’;

  李元昊继位,为了突出民族特色,下令秃发,改大汉衣冠。

  皇帝李元昊自己“始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

  文官:

  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

  武将:

  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襕,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

  便服则紫皂地绣盘毯子花旋襕,束带。

  民庶青绿,以别贵贱。

  服饰主要以汉服为主,皇帝和皇后服饰与中原宋皇室相差无几。

  如宋王朝皇帝专用的黄色龙袍和通天冠已被西夏所吸纳。

  《天盛律令》规定,石黄、杏黄、石红的衣服及有日、月、团身龙等十二章纹图案的服饰禁止百官、百姓使用,而为西夏帝王专用。

  配饰方面:

  西夏官员的佩饰主要是蹀躞带、鱼袋、笏等。

  众人:???

  蹀躞带(读dié-xiè)

  系统解释道:

  “盛唐时期,从皇室宫廷到普通达官显贵,均以配用玉带为荣。从玉带的底色还能将其官阶体现出来。据两唐书的记载,最高等级的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而在每块玉带板的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勾的玉带便被称呼为“蹀躞带“。”

  “蹀躞”一词,其本意是小步疾走的意思。”

  蹀躞形制颇有讲究:

  蹀躞带的形制,大抵由带鞓、带銙、带头及带尾等组成:

  带鞓(1)金带扣(2)(6)金带箍(3)方形兽面纹金带(4)桃形有孔金带(5)圭形金尾(7)(8)金带饰(9)(11)鎏金錾花银囊(10)倒悬葫芦形金带饰

  鞓,就是皮带。

  带尾

  是钉在鞓头用以保护革带的一种装置,以后发展成一种装饰。

  带銙

  也叫带板,是从蹀躞带上的牌饰演变而来的一种装饰。其造型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及鸡心形等。

  等级也十分严苛:

  蹀躞带实用、装饰之外,在官服中代表不同的等级。

  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用玉带,是最高等级。

  蹀躞带上装饰的质料和数目的多少,表示服用者身份的高低。带板既然是等级的象征,也成为赐物。

  如《新唐书·车服志》记唐代蹀躞带等级:

  一至二品用金銙;

  三至六品用犀角銙;

  七至九品用银銙。

  以后又规定一至三品用金玉带銙,共十三枚;四品用金带銙,十一枚;五品用金带銙,十枚;六至七品用银带銙,九枚;八至九品用鍮石銙,八枚;流外官及庶民用铜铁銙,不得超过七枚。

  南北朝至隋代,天子革带附十三个环;

  唐革隋政,天子用九环带,百官士庶皆同。


  (https://www.motanwx.cc/mtk232127/709802183.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